是最近想的多了?还是思想又达到了一个瓶颈?总感觉思想在不断地涌出,却始终停留在原有容器的容量内,无法突破。不由得慨叹,人生的确是个玄而又玄的东西,对于它的参悟,我们无法强求,只能顺其自然。说来又觉得可笑,我们总妄想读懂参悟人生,但殊不知,我们对于它的理解,不过始终建立在它赐予你契机的基础上,去让你了解到它所令你认知的部分。思想在世界的掌控下始终围绕着真理的外围打转,而自己却毫不知情的津津自喜。是说人真实的思想真的太过单纯,还是说这个世界的掌控能力太过强大,远非我们所能及?
自此,我不过只是想记载如今的我对于这个世界中种种事物情感的认知,以为未来的自己思考提供一个比较罢了......
人生
人生,顾名思义,便是指人生来的意义。如若你有仔细思考过,会发现,人生来之际,是毫无目标毫无意义的,所谓的意义都是由外界所强迫加入于我们的思想并令我们自小在外人口中所谓“理想”,“未来” 这些“神圣”词汇的熏陶,让那空荡的灵魂在不觉的情况下将我们的人生自我定义成了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最简单的一个定义--世间不存在至善之人,也永远不会允许这类人的存在,除非他早已脱离世事,不受世俗所扰...就我自己而言,如若你认为我很单纯,那么我只能忍着笑意告诉你一个事实:你比我更单纯。所谓的“单纯”,不过是将真正的自己隐匿于心中最为黑暗的角落,然后装作一副童叟无欺柔弱的小孩子形象再去融入你们的社会。很遗憾的告知你,我绝不如你表面所想的那般天真无邪。以前的我曾认为,人生来是纯洁的,不过是被这个黑暗的世界所侵染而选择趋向于暗堕,但我现今发现,那是不可能存在的事实,人生来便是丑恶的,是万恶的源头,是所有邪念的聚合点,当然其中不是不包括善念,只不过相比于那等黑暗的邪念,善念早已变得微不足道了。我不否认在无边的黑暗中会存在那么一个微小至不可见的光点,可燃烧自己照亮整个宇宙,但那永远只是一刹之景,那的确会给生活黑暗领域中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冲击和思考,但处于那般的境地,无论多么的心向光明,最后不过也只会成为心有力而力不足的泛泛而谈罢了。正如潘多拉的盒子,在你打开之际,你便给世间带来了无限罪恶,所以我们不由得寄托于那盒中仅存的希望。但那希望的力量,不过只是能够给那个黑暗的世界带来一丝的温馨,让我们以此为借口维持我们可悲的生命罢了。仔细想来,人生来之际也并不是真正的一无所有,每个人生来的确都带有一种品性--奴性,我不了解外国人,但仅以中国人为例,已将这一品性展现的淋漓尽致了。我们所有人之所以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只是因为我们心中还存在那微弱的希望之光,它可能来源于亲人的羁绊,未来的向往,令我们在这个残酷恐惧的世界不时地感觉到希望的力量,让我们不至于绝望到心向死亡,在世界与人之间这种微弱而又奇妙的的平衡下存活。
总结于一点, 人所具有的优良品性不会是天生,而是被赋予,无论是主动接受还是被迫融入,我们都是选择最适合自己或是最便于隐藏自己再或是最易达到自己目的的品性去敷衍这个世界。所以,请牢记,这些所谓的优良品性不过是相对存在的,当品性的选择对于一个人的原本目的和希望相违背的时候,这样的品性也将会不复存在了。举个例子来说明,走在路上,看到地上的垃圾,你可能会主动拾起丢入垃圾箱,但在生命和品性,或是父母和品性,二者择一,这相对于看到地上的垃圾是视而不见还是好心拾起同属于一种类型的选择,但选项的不同却会严重干扰最后的结果,在品性与自己真正所在意之物的选择之间,大部分人才会承认他们的虚假,并假装出一副艰难抉择的样子做出选择,实则心中暗暗庆幸包住了自己所需之物。当然,世间不乏存在那些为了品性甘心舍弃一切的所谓圣人,那么将问题缩小化,抛开最初的假设,当面对生命和品性或父母与品性这两个问题时,依旧会有极大的差距体现,若有一百个人可在生命和品性中选择品性,那么,可能只会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人在父母和品性中选择品性。这种差距便不再仅源于选择的对象,而主源于自己所认知的世人间的的联系。面对自己生命和品性能毫不犹豫的做出选择之人,一部分是将品性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其中还存在另一部分人,所做的选择并不是因为他们以品性为尊,而是因为他们悟世极深,明彻生命的本意即世间万物间的联系,已不在乎生命的存在。所以,若将问题再度扩大化,变为在全世界生命和品性间的选择,这时在剩余不到百分之二十的人中,所做出的选择差异便不会再如之前那般明显,在此选择间犹豫之人,便是分不清万物联系之人,他们的确可以为了品性而舍弃自己的生命,但面对数以亿计与他毫无关联无辜生命的选择间,以他们的口吻来说,他们无法以个人之私而弃他人之命。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他们更加敬仰为挽救世俗而舍弃自身信仰的圣人,但那些所谓“以慈悲为怀”的圣人,实则悲哀,因为他们依旧为这个世界的情感和责任所操纵,而注定一世找不到真我,最终不过沦为真理的奴隶罢了。相比之下,我更加欣赏不为世事所拘束,坚持本我的第二种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一生最厌恶之事便是被人所威胁或为世事情感所拘束,人正是因为世间的种种羁绊才会沦落至此境界。弃万物于不顾,拾唯吾之真实,即使万物赋予一身那又如何?只需做出自己由心的选择即可,又何必去在乎他人的态度,为他人的观点左右?这才是人所向往的终极。况且,死亡对于这个世间绝大多数的生物都是一种解脱,其实每个人都是向往死亡的,只不过他们不敢于去实施这一行为,便以自己所存于世的情感和羁绊为借口,总结出“死亡实为自己逃脱人世间责任的借口”,但又是否有人想过,人生来是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的,这些所谓的东西不过都是他人或自己强加于自己,强迫自己去接受和适应,来满足自我的需求罢了。或许会有人会以“父母将我们生下,也没有照顾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反驳这一观点,但请仔细思考,父母把我们生下是为了什么?其实不过是想要去享受有孩子的家的欢乐,而从未思考过孩子愿不愿意降于世间,愿不愿意成为他们的一员。许多父母总会在孩子身上强加各种自己年轻时未曾达到的目标和期望,并希望孩子能够实现。但他们何尝想过孩子是有思想的人类而不是受人摆布的傀儡,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父母又有什么权利去改变孩子的思想?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的义务不过是保证他们不走上歧途,仅此而已,未来是孩子自己去摸索和选择的,而不是由父母强迫着去被动加入的。那么什么又称作“情绪”,什么又叫做可掌控情绪之人?其实,在我看来,掌控不了情绪,你便只会在众人面前展现各种悲哀,供人怜悯或是被人厌恶,以此来获得内心的慰藉和舒适,却不知实则自己已丧失了一切,成为了一个为情绪所主宰的可怜虫。掌控情绪并不代表着不会向外人展现其情绪,而是可以随时佯装出自己的情绪,给予外人这样的假象,让外人看似了解实则沉迷,被自己既定好的情绪所感染,走上他为你所设计好的道路以达到他的目的。回归主题,那么反观品性至真之人的下场的呢?却反不如那些虚假将自己隐藏于崇高品性的伪君子,品性至真之人永远不会为世界所容,在暗黑世界中,若未被其渲染,则必将为万人所斥,落得悲惨一世。
我记得之前有说过,我并不如你想象的那般单纯和天真,所以,请记得,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会是徒劳毫无意义的,而是抱有极强的目的性的,只是你可能理解不到或看不透罢了。记得有很多人问过我,每次带一大堆吃的与周围同学分享有什么意义?首先,我纠正一下,请别用“分享”这样高尚的词语,也请别误会我的本意。我不是为了体现我的富有和慷慨,不过是想从中了解到某些我所想要了解的东西,借由种种人的行为,表现,语言来解析那真实的人心,并以大面积的撒网混淆视听,小面积的针对深入探究自己真正渴望了解的人。若是本着一味搜寻探知人心的目的,每个人心中的大门是不会因此而有所松懈的,唯有给予他们温馨和放松的时刻并把握那种契机才能达到所求的目的。从善之人,要么纯善极善;要么心思极深,而我则属于后者,若有人能走进我心中的大门,我会让你深刻的体会到“心计”一词的真正含义。世间最复杂的是人心,若对于自己的性格层层剥丝抽茧,深入到一个层次,你会发现,原本彻悟自己性格阐明最初层的你将再也看不透真实的自己,在多重人格间不断切换,慢慢的会让你越发的弄不懂自己,直至最终成为所有人格的复合体。看完我对于我的行为的解释,你会认为那才是本我么?若我告诉你这也是虚幻,是我为了达到另一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或是佯装成这样期待着你的某些反应的措施呢?外人对于一个人的认知,往往会由某人对于自己的定义,并进而倾向融入这一定义。实际上,我也不懂也无法剖析自己那所谓的人格,是天使与恶魔的并存体?或者两者中有其一不过是我的虚构......
我记得初中也有思考过吧?人与自然间的那隐隐约约的联系和制衡,只是当时想的太少,对于动物与人间的关系始终理解的不过透彻,况且曾经所记叙的东西早已不见,以前的思想也变得模模糊糊,逐渐从脑海中褪去,现今还是想重头开始好好的思考一回,将如今的认知深深印在时光轴上。
回想人类600多万年的历史,不由得慨叹,人类的诞生的确堪称一大奇迹,避过了侏罗纪的侵蚀,错开了大陨石的毁灭,反而如此平淡的以猿的形态出现在了银河系中这么一个微小的为蓝色星球上,成功的一直繁衍至今。有时候不由得幻想,如果当初进化的不是猿猴而是其它的动物;如果人类没有诞生于这个世界,我们的现世又会是如何?对于人类的诞生,我即使有任何的思考,也无法得以考证,并且对此我也仅仅是抱着一种感叹的思想去看待罢了。我想要谈论的,并非人类漫长而又神奇的历史,而是人类的诞生和进步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在过去,人类的诞生和发展的确是一个奇迹,但就现在而言,人类的诞生是一个比陨石撞击更为漫长和残酷的毁灭性灾难。
人的本质是什么?是动物--这不过是最表层的回答,但实际上,人是一种用各种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以此遮掩自己罪过行为的非动物。在此我想做一个区分,人类是不属于动物的,是脱离于动物和植物界,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也许有人不屑于我的这种看法,那么做个假设好了,如若人是动物,那么同属动物的人类为什么以除人类外其它所有动物为食,请别误会我的本意,我并不是说同类之间不存在捕杀摄食的行为存在,但问题在于“相互捕杀摄食”这个词的使用,在人类诞生之前,食物链是属于网状结构,生生相克相辅相存,不存在绝对的消费者,但自人类诞生后,生物链却成了金字塔状。如果要问原因,那就是我们这些白痴人类将自己自诩为世界的主宰,以为自己掌控着世间的一切权利啊。 在这里我不由得想要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能让人类在这个地球称霸?是智商,是语言,还是行为方式?官方所给出的答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一是人能主动的认知客观世界;二是在认知的指导下能主动的改造客观世界。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人类依据于自己认知所胡乱定下的谬论罢了。先就第一条而言,人类没有动物的思想,怎么知道动物是被动的认知世界,又怎么知道动物没有自己的思维和思考方式?举个最为现实的例子,日本广为人知的忠犬八公,每天在恰当的时间到火车站等候主人难道是主人强加于它的思想之上的?主人死后,它依旧在此坚守,难道它会不知道主人到底再也不会回来?再看人类,自幼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真的是主动的么?生来我们所看见的世界实际是倒立的,不过是大脑将其调整已让我们适应这个世界,你敢说这不是被动认知?那么再举个例子,上学后老师所传授予我们的知识我们真的是主动的认知和接受的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至于第二条,若说只有人能在认知的指导下主动的改造客观世界,那么难不成鸟类天生就会衔树枝做窝?面对自然灾害傻呆着不懂得逃跑?若是仔细想来,任何动物都不存在真正的主动认知。人类之所以敢说他们凌驾于万物之上,正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如动物,只不过是有了创造思想和工具的结合,以此寻求一丝的优越感罢了。相比而言,人与动物相差甚远。人类的发展创造了文明,让这个世界有了属于它的信息,但那是古人的功劳,他们的功与过可以相消。但现今的我们却是有过而无功,的确,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但人心却在退步和腐化。蚂蚁懂得相互协作,而人却懂得相互嘲讽;鸟儿懂得知恩图报,而人懂得恩将仇报;雄鹰懂得宁死也要保有自己天空霸主的骄傲,而人宁舍去一切也要保有自己那等苟且的贱命......当人将人与动物对比时,人往往会说自己比动物强大,这自然是建立在人持有武器的前提下,如若舍去武器,人与动物徒手相搏,你又敢说自己有几分胜算?人与动物生来便应是平等的,而人类却依据于那自以为傲的可耻力量令动物成为供人享用的食物,且问人类有什么样的资格和能力去如此对待自己的同胞?那所谓的动物园和水族馆,不过都是囚禁动物们的监狱罢了,动物在外界要担心猎人的猎杀,而在水族馆却依旧要听从所谓人类的命令以保证自己的生存,在水族馆和动物园里安稳的生活无可否认是对于动物的保护,但人类又有何资格去强迫它们学习杂技,安于现世,逐渐丧失动物的野性,老虎变成猫,这不比杀了它们还要令人难受万倍?你若说这是它们生活在动物园里里应付的住宿费,那么请问,它们是为何要住在这里?不都是因为人类的猎杀么?况且在人类将它们捕获带回时,你们有考虑过它们是否愿意么?它们可能是为了自己刚出生的宝宝而出来觅食;可能是出来寻找在外猎食一天未回的父母...而你们,不管不问,以保护他们为借口就那样将它们带离了这个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此与家人永别,不复相见。如若是真的想要保护它们,人类为何不去多建立些自然保护区,让它们可以相对自由地生活而又不会受到人类的干扰。
世间最为悲惨的动物被人类称为--家畜,鸡以前会飞,而如今翅膀却成了摆设,因为在人类的“帮助”下,它不再生于忧患而安于现状;猫本懂得捕捉老鼠,而今却只会好吃懒做,因为在人类的“照顾”下,它不再有引以为傲的利爪和速度...鸡鸭狗猫猪鹅,他们原本都具有自己的野性,但在人类圈养的舒适的环境下,它们几近丧失了所有的本能,最终还沦为人类的盘中餐。人们总是推崇:人与动物是朋友。但这句话究竟体现在何处?若说动物与人有着同等的地位,我只能讽刺般的笑笑罢了,大的灾害发生时,怎么没见人去统计动物死伤多少,去援救动物,去重建动物家园的?最终却只看到有人去援救熊猫,难道只有数量少的动物在人们眼中才是动物么?那么按照这种思想,相信不久后世间所有的动物都会成为所谓的稀有动物,而到那时,最后一种稀有动物注定将是人类。人与动物之间确实存在友谊,但我这里所提到的绝不如你想象的那般简单,你以为自己养只小猫小狗,每天给它刷牙,穿衣,陪它散步,两人快乐的生活便是友谊?请别贬低“友谊”的真意好么?自你用绳子牵着它回家,并给予它种种规定时,你们便是不朋友了。人和动物的情谊就如同人与人之间,行走在路上,擦肩而过之际突然有种心灵的触动,然后彼此回头望着对方,有种很强的归属感之时,双方不需要过多的交流,它便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需要家门和绳子的束缚,它会自觉跟随在你的身边,这才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动物与人的和谐!
想起佛教的思想中的“斋戒”,不由得万分的敬仰创造出这一伟大定论的佛家圣人,不仅心悟其理,而且束之于心。我不信佛,只是单纯崇仰和认同它的某些思想罢了,因为如今我所总结的许多思想与佛道思想相似。但我认为,不论什么样的真理,都应自己去探索和寻求,而不是在一味的相信前人所总结出来的东西,踏上前人走过的道路,那样的人生有何意义?前面说过的,若是凭借人生给予我们的契机去参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要自己给自己制造契机和伤痛以去了解这个世界向我们隐藏的真实。
情感
“情感”二字说起简单,但又有多少人了解其本质参悟其本意?若说我们的一生都由人生所主宰,那么它主宰掌控我们的媒介便是情感。人生来为情感所支配,情感是幸福与痛苦的并存体,让人既不会死于安乐,更不会死于忧患,它会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去折磨你,但为了防止你达到崩溃点,它依旧会时不时的让你感到人心的温暖,幸福,给予你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人都是如此,天真而又可怜的在如此情形下不断轮回却也依旧以此为乐。
说起情感,大家最为熟悉的便是朋友和爱人两种。若就以我的认知观点来谈论这两个方面,我可以十分负责任的告诉你:在这个世界,我既没有爱人,更不存在朋友。若你觉得诧异,那我只能告知是你,是你自己贬低了“朋友”一词的本意,“朋友”与“知己”同属一类,是万分尊贵之词,但自其落入凡世进入人心,便被人类龌龊的思想所玷污,并被篡改成人类所想要的含义来隐藏人类丑恶之本质。可以这么说,在人世间,能配上“朋友”,“知己”几字的人屈指可数,想要知道其被人偷天换日前真正的本意么?“朋友”二字的真正含义源于古人的一文,大意为:某个孩子的父亲为了让孩子了解“朋友”一词的本意,让自己的孩子佯装杀了人去找父亲的朋友求助,然而当父亲的朋友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二话不说便让自己的孩子去顶罪。也许众人会觉得诧异和无法理解,但我不得不说,这才是“朋友”二字被人类所篡改前的真实含义。而我们现在说提到的“朋友”和“爱人”,其本质都从属于工具,在于利用。现实中,我们无不在相互从彼此那里索取自己所求所望的东西,互利才是维持现今这二词的本源。当然你肯定不会赞同这一观点,必定会想要出口反驳,那么我想先问你,你所认知的朋友是什么?就你们的认知而言,朋友就是一起有乐同享有难同当,供你难过时倾诉的对象,罚抄时才想起的对象?你将自己的悲观情绪释放并传递给自己的“朋友”,然后让他再来安慰你,这算个屁的朋友,甚至比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更加残酷,也许你会信口开河的说,我之所以向他倾诉正是我信赖他,把他当做朋友的表现。别傻了好么,这不过都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一厢情愿!你知道你那所谓的“朋友”心中又是如何的想法?若说你的朋友与你的想法相一致,那说明不了任何现实的问题,唯一可以验证的就是你的“朋友”和你一样,只是把你也视作同样的工具罢了。按照如此思想再去看上述的故事,你可能又会从中找出反驳的观点:那位父亲不也是一样,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朋友身上,不是明知自己的朋友会答应,才让自己的孩子去寻求帮助的么?在你提出这一观点的时候,你是否有真正的思考过?你难道没有看到上文中用了“佯装”二字么?意思也就是说,若这样的事真实的发生了,事情的发展也绝不会如上述的那般,那位父亲既然明知“朋友”一词的含义,自然也会懂得朋友不是工具,即使他的儿子真的犯了法,他也绝不会去苟且利用真正的友谊去挽救孩子的自由。所以,我们现今所谓的“朋友”,不过人类为了遮掩自己虚假目的的冠冕称呼,用来自欺欺人罢了。自读懂这一含义,我便以不在意世间所存在的友谊一词,那不过是虚幻的存在罢了,正如我始终寻不到真正能读懂和理解自己的知己一般,就此挥刀斩断,与友谊一词间的所有联系。
班级的定义又是什么?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逐渐的开始有所得。初中时曾认为班级是个大家庭,所有人能够和谐的相处,相互协助相互促进,在某个同学过生日之时能齐声声的送上份惊喜,送上份祝福;在老师的节日之际,能一同赐予老师一份惊喜一份感动。一个人的问题一个班级一起面对,一个班的问题每个人分工承担,这才是真正所谓的“班级”。但到了高中,我才发现一切不过都是奢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有人吵有人闹有人不合群,班级间的他们总是从属多类并针锋相对,自此开始厌恶班级,远离班级,开始将自己封闭成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但每次看到那些为了班级纪律而去只身犯险,成为班内公敌的时候,心中虽有无奈,但更多的是不满和不甘。的确,有人成熟到了解这种事不可为不可成,而甘心去放弃;但有些人即使幼稚,幼稚到知道即使无果也会继续去抛弃自己的利益而去为群体,孰是孰非一眼便可明识。不是我自傲,但的确,班上大多数的你们太过幼稚了啊,你们连是非都已分辨不清,还每天沉迷于游戏,睡梦中,想要追求安乐死的结局么?一言不合,一句不爽便评定为他人的过错,空有一副成年人的外表,内心不过还是五六岁的小孩子,甚至连他们都不如,只不过比他们多出了一份无用到极点的逆反心理还以此为傲罢了,傻不傻啊?能不能长大点,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不要那么自私自利苟且的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好么?这样的你等到未来进入社会,不过只会成为现今你所厌烦之人口中的垃圾,成为他人登向成功的垫脚石,成为他们以此对比来彰显自己努力付出所获得的成就罢了。成熟之人认为幼稚之人幼稚,而幼稚之人却嘲讽成熟之人傻。读得懂么?那你觉得自己是前者还是什么都不懂却佯装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臭显摆只会口头上批判和辱骂他人的后者?听得进去多少就吸收多少吧,变得成熟一点吧,别再成为以往那般为外界事物所操纵的傀儡了,不然现今自负高傲不可一世自以为什么都懂嘲讽人世的你,到未来只会连只狗都不如。不信?未来看吧,现实会把你们一个个的从虚幻的游戏和睡梦中扇醒的。到那时,再化身为复仇的使者,将自己的过错归结于社会,疯狂的去复仇直至死亡吧!不过现今,一切都不会晚。不过你若要依旧沉迷下去,等着吧,有必要的话,你们会被一个个的打醒的,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罢了。
同桌,这个概念来源于班级,从属于班级,它的性质同班级相类似。只是依旧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并不是两个人坐在一块,缺了东西互相借,作业没写互相抄那么低速无趣。近一个星期的思考,让我明白了同桌所体现的真正含义,对于段志新段老师突然多出了一份崇高的敬意,他所教于我们的不仅是学习,更多的是班级这个集体所存在的意义。多少个月了,不由得又回想起自己曾经对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谬论的阐述,身为同桌,我们要做的不是上课一起睡觉一起聊天一起反革命,而是相互协助,相互监督,以弱对强去寻找自己的不足并补齐自己的漏洞,相互促进才是王道。一个班级很小,只能接收四十七人的存在;一个班级很大,可以容纳四十七颗心徜徉交汇。可能最原始的思想才是最为真实的思想吧?思绪飞越近两年,直至回首远望,才发现那真理不过停留在两年前自己留下足迹的角落默默哭泣。班级是一个整体,更是一个家庭,它和蔼地包容了我们四十七个性格迥异有着不同人生目标的孩子,而我们也更应投注自己的那一份力去维持这个班级的完整和和谐。所以,请不要再如往日的我一般,去作为班级的一名匆匆过客。请逐渐的适应着去融入班级,在班级管理方面不要做冷眼的旁观者,尽自己的一份力,对那些孤单,为人所斥的班级管理者多一份支持多一种信任,让班级中多一丝温暖多一些融洽。无论多么痛苦,都请一定要坚持着去信任班级信赖我们,学着去热爱班级体会生活,享受仅存于班级间的丝丝情意,无论有多大的磨难,请都不要放弃,要记得,你的身后有班级有我们.......我们发誓会一起携手,一同面对那满布乌云的末日降临,燃烧每个人心中的希望之光,褪去阴霾,共同去迎接属于我们十八岁的绚烂天空! Believe......